-
他們聽說,臺灣四季如春,物產豐隆,于是許多人變賣家產、攜家帶眷,擠上這艘航向南方的船舶,尋找一生的太平歲月......有人帶著期待及仰望的心,卻到不了臺灣,有人因為到了臺灣,在這片島嶼活出了精彩人生,有人因著這艘船,在溫暖的島嶼看見全世界......大時代中悲歡離合的真實故事珍貴史料與照片重塑歷史現場橫跨兩岸一甲子最真實的記憶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從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九年間,大批新移民踏上臺灣的土地,加入了臺灣新住民的行列。隨著國共兩黨局勢緊張,原來每周定期往返上海與基隆之間的太平輪,就這樣成為人們從上海到臺灣的逃難船。他們只聽說臺灣四季如春,有甜美的香蕉與鳳梨,于是許多人變賣家產,攜家帶眷想盡辦法,擠上這艘航向南方的船舶,尋找一生的太平歲月。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七日正逢農歷小年夜,黃浦江頭擠滿了人等著上船。他們聽說,臺灣四季如春,物產豐隆,于是許多人變賣家產、攜家帶眷,擠上這艘航向南方的船舶,尋找一生的太平歲月......
-
一部反映中國近代苦難的家族記憶史;一部過渡新舊時代沖突的女性奮斗史;一部臺灣文學走入西方世界的大事紀;一部用生命書寫壯闊幽微的天籟詩篇!巨流河,位于中國東北地區,是中國七大江河之一,被稱為遼寧百姓的‘母親河’。南濱渤海與黃海,西南與內蒙內陸河、河北海灤河流域相鄰,北與松花江流域相連。這條河古代稱句驪河,現在稱遼河,清代稱巨流河。影響中國命運的‘巨流河之役’,發生在民國十四年,當地淳樸百姓們仍沿用著清代巨流河之名。《巨流河》的記述,從長城外的‘巨流河’開始,到臺灣南端恒春的‘啞口海’結束……作者齊邦媛的父親齊世英──民國初年的留德熱血青年,九一八事變前的東北維新派,畢生憾恨圍繞著巨流河功敗垂成的一戰,渡不過的巨流像現實中的嚴寒,外交和革新思想皆困凍于此,從此開始了東北終至波及整個中國的近代苦難。作者的一生,正是整個二十世紀顛沛流離的縮影。作者以邃密通透、深情至性、字字珠璣的筆力,記述縱貫百年、橫跨兩岸的大時代故事。
-
《圍城》寫于1944~1946年,誠如夏志清先生所說,他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一部小說,首先《圍城》有一個鮮明的主題,揭示一個存在困境,故事又發生在動蕩的抗戰年代,小說里人物的命運隨著時代遷流,真切地反映出那個戰爭年代的人的生存狀態,有一種實實的在場感。其次《圍城》最為人稱道的是精彩生動的描寫,一個個妙喻把作者的想像力發揮得淋漓盡致;對人物的刻畫入木三分。《圍城》還包含深刻的文化寓意,作者本身就是淵博的大學者,他把一些文化批判巧妙地寄寓在小說中,彰顯精湛的藝術造詣。總之,《圍城》是部淺的人讀來有趣、深的人讀來有味的偉大的小說。
-
《夾邊溝記事》-作者楊顯惠通過事實,記敘了久被塵封的往事,即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初期,在荒無人煙的河西走廊、茫茫戈壁,幾千名因言獲罪的人們,如何被迫勞教或勞改。在那個時代,在我們偉大的祖國,一場嚴重擴大化的“斗爭”,曾帶來了怎樣的痛苦和災難。